公司动态
疫情之后,民营企业的期望有哪些?
更新时间:2020-07-14 点击:357
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,犹如一只“黑天鹅”,扰乱了经济运行节奏,对社会经济造成较大冲击。即使疫情结束,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。经疫之后,民营企业克时艰、渡难关,热切期待获得更多的阳光雨露。
一.亲商爱商的氛围进一步浓厚
1. 这是适宜企业生长壮大的温厚土壤,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,必须选准切入点,理直气壮地为民营企业站台撑腰、保驾护航。
2. 要让企业家当主角。建立政府重大经济决策向企业家问计求策制度,做到制定涉企政策,主动听取和吸纳民营企业家的意见,并将其作为一项机制予以固化下来;召开经济方面的会议,也应邀请杰出企业家上台谈感受、传经验,给予其更多的关爱与尊重;人大、政协包括群团组织换届,也要作适当安排,让更多优秀民营企业家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管理。
3. 要畅通政企沟通渠道。通过建立政企微信群、开通信息“直通车”、举办亲商会、做实民企服务中心等举措,强化政企交流,构造政府与企业的健康良性互动机制,确保企业反映的问题,第一时间受理,最快速度办结,保证企业的诉求意见,政府听得到、看得见,还能办得好。
4. 要搞好精准服务。主动想企业之所想,急企业之所急,不断延伸服务触角,采取一表采信、一窗受理、一网通办、一号咨询、一次办结等措施,做到企业有事找政府,政府就有专人负责联系服务,不叫不到、无事不扰,随叫随到、服务周到。特别是对一些一时缺乏必要条件解决的问题,也要善于另辟蹊径,尽量把不可能变为可能,切实帮助企业打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。
5. 总之,要用重商的定力、亲商的胸襟、安商的情怀,大力营造尊重、关爱、保护、支持民营企业家的浓厚氛围。
二.从根本上破除市场准入的隐性壁垒
1. 坚持权利平等、机会平等、规则平等,清理废除对民营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,从体制上解除束缚其发展的“枷锁”。
2. 要松绑卸压。坚决做到“法无禁止皆可入”,加快制定禁止民营资本进入的“负面清单”和出台“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重点领域清单”,以及民营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,真正放宽民营企业准入领域。支持和引导“民混国”、“民参军”,鼓励民营企业为大型国有企业和军工企业提供配套服务。
3. 要提供舞台。相对于“铁公鸡”(铁路、公路、机场)而言的新的基础设施建设,在5G基建、工业互联网、特高压、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、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、大数据中心、人工智能等七大领域有诸多生产要素和资源,要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,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公开公平公正参与新基建市场竞争,真正为民营资本提供唱好戏、唱大戏的广阔舞台。
4. 要破障突围。积极复制推广央企、民企联合投标的成功经验,细化落实教育、卫生、文化等社会事业领域民间投资促进办法,全力破除特定行业项目招投标的各类隐性藩篱和人为限制,切实让民营资本到更多领域大显身手,为民营经济集聚发展拓展新的空间形态、产业生态。
三.各项激励扶持政策更加硬核给力
1. 国企有实力,民企有活力。源源不断的活力需靠良好的鼓励扶持政策持续聚力激发。除临时性的降税减费等过渡性政策对冲疫情冲击的影响外,还应系统考量,加大力度,破除掣肘。
2. 要安排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。全力支持企业创新转型、质量提升,推动创新产品加快走向市场,特别是对符合当地产业导向、未来能够释放巨大产业动能并作出重大财税贡献的大型项目,可采取“一事一议”方式给予特殊资金支持。
3. 要鼓励企业上市。积极筛选出具有成长力的企业尽早接受上市培育和辅导,使其早日获得参与资源优化配置的平等资格,打通资源融通渠道,高效地聚集资金、品牌、市场、管理等方面的优势。
4. 要创新融资方式。通过增大产业投资母基金规模,与板块共同设立区域基金,或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市场化基金,为各类好的民企项目加油助力;财政主导设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,并撬动金融机构提供信用贷款,尽力为民营科创企业畅通金融活水。
5. 要落实人才保障经费。对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、培养储备人力资源、接收安置高校毕业生等及时给予奖励,尤其是引进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,要区分学位、职称,给予不同等级的丰厚的一次性购房补贴和月度生活津贴,真正把鼓励政策落实到位。
6. 要注重招商引资。积极筑巢引凤,对符合未来发展定位的产业项目高看一眼、厚爱三分,确保项目落得下、长得快、活得好;重奖项目招引和建设有功人员,引导企业家不仅当好企业发展的掌门,还要成为项目招引的功臣,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的雄心。
7. 要确保政策兑现。企业讲诚信,政府更要讲诚信,对出台的各项政策加强宣传解读,引导企业及时了解、全面掌握,确保惠企政策全覆盖、全享受、不打折,力求让政策更早更好发挥应有的作用。